本文介紹了置零準確度檢測項目在自動衡器 OIML R 51、R 61 和非自動衡器OIML R 76 的要求、方法等相互關系和不同之處。
置零是包括自動衡器和非自動衡器檢測中一項重要的檢測項目,同時置零也是衡器的一項重要功能,無論是 OIML R51、R61、R76 都規(guī)定必須檢測此項目。R51 是自動分檢衡器的國際建議,這種衡器是一種按預先設定稱重范圍界限,對不連續(xù)預裝載荷進行稱重檢驗的自動衡器,自動分檢衡器分為 X 類衡器和 Y 類衡器。R61 是重力式自動裝料衡器的國際建議,這種衡器把散狀物料分成預定的且實際上恒定質(zhì)量的裝料,并將物料裝入容器的自動衡器。R76 是非自動衡器的國際建議。
1置零范圍(最大效果)
在 OIML R51、R61、R76 都規(guī)定,置零裝置可以是一個或多個置零裝置,但不能多于一個置零跟蹤裝置。置零裝置產(chǎn)生的影響不應改變衡器的最大秤量。置零裝置和零點跟蹤裝置的總效果應不超過最大秤量的 4%,初始置零裝置的影響不得超過最大秤量的 20%。
三個國際建議的不同之處在于,R76 對于 IIII級衡器只要不用于貿(mào)易結算不受上述規(guī)定的限制,R51、R76 同時還規(guī)定,如果檢測表明在規(guī)定的初始置零范圍的任意載荷經(jīng)過初始置零裝置零點補償后,衡器符合特定計量性能要求,如,符合最大允許誤差的要求、符合偏載的要求、符合影響因子實驗允許誤差的要求等,初始置零范圍可以放寬。而 R61 卻沒有放寬初始置零范圍的要求,也就是,自動裝料衡器的始置零范圍不得超過最大秤量的 20%。
OIML R51、R61、R76 置零范圍的試驗都包括初始置零、非自動與半自動置零和自動置零。值得關注的是初始置零范圍是正向和負向初始置零范圍之和,因此需要檢測正向和負向兩個范圍。
OIML R51、R61、R76 都規(guī)定正向置零需將衡器承載器空載,置零。在承載器上施加試驗載荷并關閉電源然后再接通電源,重復此操作,直到承載器上所有載荷在關閉和接通電源后示值不能回到零為止,能重新被置零的最大載荷就是衡器的正向初始置零范圍.
而負向置零則有多種檢測方法:從承載器上取下所有載荷,置零,然后從衡器上取下承載器,若此時關閉電源再接通電源,衡器能被重新置零,則所使用的承載器的質(zhì)量就是衡器負向初始置零范圍。
若承載器取下后衡器不能被重新置零,則在衡器任意位置有效稱重部位 (如承載器支架上)施加砝碼,直到衡器示值未零。然后再依次取下砝碼,每取下一個砝碼,衡器斷電再通電一次,衡器在切斷和接通電源時,仍然能被重新置零取下的最大載荷即為負向初始置零范圍。
這里需要注意, R76 還有一項有別與 R51、 R61 的規(guī)定,如果遇到特除情況,如,衡器承載器不易取下時,則只考慮正向初始置零范圍。
2.置零準確度
R76 和 R51 要求在置零后零點誤差對于稱量結果的影響不大于±0.25e,而 R61 要求置零裝置設置到小于或等于 Min 或 Minfill 的每次裝料最大允許偏差使用中檢驗 MPD 的 0.25 倍。
R76 和 R51 置零準確度的檢測方法基本相同,都是在非自動 (靜態(tài)) 狀態(tài)下通過砝碼檢測置零準確度,若衡器具有零點跟蹤裝置必須確定零點跟蹤范圍 (如添加 10e 的小砝碼),再往承載器上依次添加小砝碼 (≤0.2e),確定示值由零點正向變化一個分度值時的附加載荷量(若施加 10e 載荷使零點自動跟蹤失效,則是從一個分度值變到下一個分度值的附加載荷量),通過計算得到零點誤差。
實際上,可能無法通過上述方法來確定自動置零準確度,但是應該通過在承載器靜止部位放置不超過置零范圍的載荷的方法來檢查設備的性能。在檢測自動置零試驗之前,R51 要求衡器需要運行自動循環(huán)的相應部分。
R61 要求應能將零點調(diào)整到小于或等于最小裝Minfill 或最小秤量值 Min 在每次裝料的最大允偏差 MPD 使用中檢驗的 0.25 倍,也就是0.25MPD 使用中檢驗 *Minfill,同時置零后,零點偏差對稱量結果的影響不大于±0.25d。表面上看,R76和 R61 置零準確度要求大相徑庭,但是,在 R61中 Minfill 的確定需要滿足置零準確度的要求,一是要保證滿足上述誤差限的要求,二是根據(jù) R76中規(guī)定的非自動衡器置零準確度小于或等于 0.25e或 0.25d,也就是 Minfill≥d/MPD 使用中檢驗,這說明,Minfill 的選擇已考慮到 R76 的要求,所以 R61 的 Minfill 不能隨意選擇,必須按照規(guī)定進行選擇。
本文主要介紹了 OIML R51、R61、R76 有關置零準確度技術要求、檢測方法和和操作步驟,以及三個國際建議置零準確度的關聯(lián)和不同之處,有的概念可以從字面上理解,有的則需要通過試驗的具體操作實施從深層次理解相關的規(guī)定和要求。